88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红军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伟大史诗,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迹。长征是举世无双的,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如此评价:“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为了学习并传承伟大长征精神这一宝贵的人类精神财富,7月9日,江西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大手拉小手,助力民族兴”暑期社会实践重点服务队来到了《资本论》中文全译本首译者之一郭大力先生的故居以及长征出发地——于都河畔参观,开展“重走长征路,拾忆红色情”系列红色走读活动,以此追寻红色足迹。
访问先人故居,追忆前人精神
来到位于赣州经开区的郭大力故居,门前一幅对子映入眼帘,“身居陋室坚定信念专研马克思主义,淡泊名利风骨铸就经济教育翻译家”,两句话完美再现了郭大力先生毕生的追求以及不可磨灭的红色精神。借由这两句话,服务队指导老师曾良仔在这里为服务队的队员们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思政课。曾良仔老师表示赣州市是郭大力先生的故乡,郭大力先生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完成了他伟大的工作,这对前来学习的赣州校区江理电气学子有着重要的意义。曾良仔带领服务队队员们领略了郭大力先生的人生轨迹和先进事迹,并详细讲述了他在翻译资本论期间,面对反动派的恐吓威胁以及生活条件的艰难困苦,郭大力先生没有屈服,并克服了重重困难,将《资本论》中译本推荐给中国人民。服务队队员都为先生的家国情怀与对事业的执着热爱而感到肃然起敬。服务队队员曾阳剑表示:“郭大力先生先生在翻译《资本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伟大斗争精神以及高尚的人文精神使我记忆深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积极学习并传承这些精神,使其流传于世,延续红色基因。”
回顾长征起点,吹响时代号角
服务队乘车来到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河畔。于都河畔矗立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供人们瞻仰致敬,纪念碑上“长征渡口”提醒着人民铭记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波澜壮阔的史诗,正如陆定一诗中所说:“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在纪念碑不远处,坐落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纪念园前的石碑上镌刻着“红军长征从这里出发”,彰显着蓬勃大气的风度。
纪念碑前立着一面党旗以供瞻仰,指导老师曾良仔带领服务队队员们在石碑前宣读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队员们的声响回荡在广场上,字字铿锵。曾良仔表示我们一遍一遍的重温入党誓词,正是为了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秉承前人的风骨,用我们的真才实干报效祖国。
实践服务队队员进入了纪念园内,园内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文献实物、一个个沙盘模型,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篇章,无一不在记录着中央红军长征前后那段可歌可泣的壮烈史诗。实践服务队队员认真的感受着那段历史,在纪念馆内追寻着红色的足迹,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深刻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往日被口口相传的历史,此刻却真实的出现在队员们面前,队员们不断触摸着,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纪念园参观完毕,服务队队员再次来到了纪念碑前广场集合,十分幸运的遇上了一场历史情景剧表演《告别》。随着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在赣南失去立足之地,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第一步便是水面宽六百多里的于都河,最终军民一起在河上架起5座浮桥帮助红军渡河。残阳染血,河水被倒映成红色,无数民众自发为红军送行,将“军民一家亲”展现到了极致。8.6万人的大军跨过于都河,这是一条河与一群勇士的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壮丽的篇章。《告别》表现的正是民众为红军送行的场面,现场的话剧演员们用他们精湛的演技演绎出了妻子送别丈夫、母亲送别儿子、孩子离开父亲等等感人情景,他们丝丝入扣的表演不仅让在场的观众们赞叹连连,更引得在场的一位老红军战士泪眼婆娑,连连叫好。
待表演结束后,漫步在于都河畔,服务队师生们感受千年来不断流淌的河流,万里长征从这里出发,河水悠悠,时光静好。于都河畔,一艘渔船,承载着一方人民的红色情怀,一条大河,倒映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壮烈历史。追忆那段红色历史,重走长征之路,延续红色血脉,追寻初心使命,实践服务队队员的脚步从不曾停止。(图/文 吴怡 一审/刘林 二审/林远洲 三审/刘黎明)